石油產業管理資訊系統首頁圖片
系統將於 秒後自動登出
瀏覽人數:

111 年度 石油開發技術研究發展計畫-詳細

內容
石油基金111年度編列新臺幣7,400萬元預算,鼓勵國內石油業者進行石油開發技術研究發展。經濟部能源署依公開審查作業程序,111年度同意補助台灣中油公司及台塑石化公司執行石油開發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共9案,分別為: 
1. 台灣西南海域盆地架構研究  
2. 利用地質統計學逆推方法更新查德B區塊地質模型  
3. 經濟邊緣型海域氣田開發可行性研究  
4. 澳洲西北部海域坎寧區域三疊系探勘標的類型研究  
5. 澳洲西北海域Roebuck盆地中生代沉積環境研究  
6. 臺灣西南部碳酸鹽岩之形成機制及其在油氣探勘上的應用  
7. 國內礦區敏感性地層之井壁穩定度研究  
8. 大安溪至濁水溪26吋天然氣管線防蝕系統性能與地質影響研究  
9. 美國阿拉巴馬州B礦區東南區域油氣潛能評估     

111年度9項計畫,其中6案為探勘技術研究計畫,主要進行石油系統、生油潛能研究與油氣潛能評估,其成果可廣泛應用於後續探勘開發或投資決策之參考;開發技術研究計畫1案,分析不同鑽井卡阻之類型,提出相對應之對策;生產技術研究計畫1案,以經濟角度出發,增加經濟邊緣型氣田之附加價值,以達到可開採之效益,同時達到淨零碳排之目的;綜合技術研究計畫1案,為高壓電對天然氣管線之腐蝕危害之調查。  

(一) 台灣西南海域盆地架構研究  台灣西南部海域的台南盆地在傳統或非傳統油氣資源上都被認為是前景可期的區域,也是近年台灣周邊地區深水探勘的主要目標。此區域跨越主動式與被動式邊緣,有著複雜的地形轉折與大地構造地質背景。本研究區域涵蓋範圍台南盆地的淺水區(陸棚區)與深水區(陸坡至盆底區及高屏斜坡區),結合井下資料與微體古生物分析所得之沉積層序與沉積環境演化,以及區域性的二維與三維震測剖面之構造解釋結果,勾勒出涵蓋台南盆地整體的盆地架構。  

(二) 利用地質統計學逆推方法更新查德B區塊地質模型  非洲查德礦區為台灣中油公司多年積極經營的海外礦區,並於2017年進入生產開發階段。本計畫主要研究範圍為B區塊,包含B及MB兩個構造,整合探勘時期資料與新鑽井資料,其中鑽井資料包含近期B區塊的新鑽佐證井及生產井,經由多礦物組成分析、岩石物理模擬、類神經網路模擬橫波等完成井測分析,同時根據2014年PSDM重處理震測資料,利用新鑽井之鑽遇地層深度與井測進行合成震波比對、儲集層與斷層重新解釋、震波逆推(包含重合前/後、確定性/隨機性地質統計學逆推)等分析,滾動式更新研究區域地質構造屬性模型,其結果可作為查德礦區生產開發與探勘經營方針訂定之依據。 

(三) 經濟邊緣型海域氣田開發可行性研究  本計畫係延續2018年之計畫成果,配合政府2050碳中和策略,規劃在天然氣產畢後,將原儲氣層轉作碳封存之用,並對外提供服務,以提高經濟效益。本計畫之研究目的係探討A構造開發整合碳封存之可行性,研究項目包含市場可行性分析、技術可行性分析(開發方案評估與工程規劃、監測系統規劃)、計畫效益分析、風險評估與管理等。研究成果將做為A構造開發案之重要技術資料,並提供台灣中油公司進行此區域後續探勘與開發活動之決策參考。  

(四) 澳洲西北部海域坎寧區域三疊系探勘標的類型研究  本研究整編蒐集購買澳洲政府2010年至2012年海域開放礦區探勘之資料至Petrel專案檔與Studio資料庫供協同工作使用,共整編約700條剖面與22口鑽探資料。震測資料解釋前先進行合成震波比對,調整各目標地層的時間-深度關係,讓井下的層面位置能正確地套用到震測剖面上。震測剖面用來進行3個目標層面解釋:三疊系頂部、下部三疊系頂部與二疊系頂部,以及斷層解釋。根據目標層面與構造解釋成果,繪製出3個目標層面的構造圖。將構造圖與已發表之石油系統等資訊綜合分析,初步解析海域坎寧區域內三疊系中的探勘標的類型,其中三種在下部三疊系,分別為地層封閉型態的探勘標的、斷層封閉型態的探勘標的,以及兼具地層與斷層封閉型態的探勘標的。在較年輕的上部三疊系,則分析出一種兼具地層與斷層封閉型態的探勘標的。  

(五) 澳洲西北海域Roebuck盆地中生代沉積環境研究  本研究使用12口探井之井下資料,重建澳洲西北海域Roebuck盆地中生代沉積環境。結合地層對比及微體古生物數據,本研究認為在三疊紀早至中期,此盆地內圍(Bedout次盆地)主要堆積非海相至邊緣海相沉積物,外圍(Rowley次盆地)可能經歷火成活動。三疊紀晚期,內圍以非海相堆積物為主;外圍局部區域除可能接受來自內圍沉積物外,大部為近濱相至遠濱相沉積環境。侏羅紀早至中期,全盆地大致處於非海相至邊緣海相環境。侏羅紀晚期,區域大地構造使全盆地出露故缺失該時期的地層,僅局部區域於局部時期有沉積物堆積。白堊紀以來,全盆地進入被動大陸邊緣,屬於近濱相至遠濱相環境。   

(六) 臺灣西南部碳酸鹽岩之形成機制及其在油氣探勘上的應用  冷泉碳酸鹽岩為當前海洋沉積甲烷氣研究的重要環節之一,其碳源主要來自海底厭氧環境下的甲烷,經過厭氧甲烷氧化作用形成碳酸鹽沉澱,過程中常伴隨著海水硫酸鹽的還原反應,在臺灣西南部,主要發育於更新世及上新世的泥質岩地層。本研究針對臺灣西南部麓山帶近年來陸續發現的冷泉碳酸鹽岩進行相關研究。自研究區域臺灣西南部麓山帶露頭取得碳酸鹽岩樣品,並進一步獲得碳酸鹽岩萃取物之化學指紋圖譜,其有機萃取物之化學指紋分布可代表與其形成作用之相關性,主要及微量無機元素則用於追蹤沉積環境氧化還原之歷史。整合成果有助於瞭解臺灣西南部碳酸鹽岩的形成機制、特性以及其作為油氣探勘徵兆之指標。  

(七) 國內礦區敏感性地層之井壁穩定度研究  本計畫為找出各種誘發卡阻之因素,將卡阻列出對應之卡阻類型、阻力、泥漿性能、井斜及泥/頁岩比等,以卡阻發生當下之泥漿性能、工程紀錄及卡阻深度之岩性,進行相關性分析,包含泥漿性能異常分析、增角率異常分析、漏泥影響分析、泥漿浸泡時間分析及泥/頁岩比例分析等項目。  根據分析項目統計觀察到,卡阻成因可能同時存在多種異常狀態搭配時間因素所導致,因此擬定兩種方向的應對策略,首先對於時間因素,引進人造岩技術,用以模擬井壁於地層環境受到泥漿中水分,隨泥漿浸泡時間之應力變化趨勢與卡阻風險的關係;針對頁岩及高地層溫度造成之卡阻風險,引進新高分子聚合物泥漿配方進行補強,提供現場做為泥漿配方選擇之參考。  

(八) 大安溪至濁水溪26吋天然氣管線防蝕系統性能與地質影響研究  研究以大安溪至濁水溪段之26吋管線為標的管段,開發防蝕系統效能判定模式、檢測干擾腐蝕並提出改善方案。管線的完整性除了主觀管線防蝕安全,在客觀環境中管線的所處的地質安全及其包覆都會受到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為地質的運動對管線的結構傷害不易彰顯,然而在極端氣候環境快速變動下,地震、土壤液化都可能隨時造成嚴重的傷害。另一重點是管線沿線的地質災害及潛勢的調查評估,對可能影響管線安全的地質現況進行研究,最後將提出評估整體陰極防蝕性能的模式、交流高壓電力線及交流電氣化鐵路系統對管線的影響,並對造成管線結構安全的區域地質潛在影響進行調查,根據結果進行防蝕系統運作、預防災害等工作規畫,確保管線安全及延長使用壽命。  

(九) 美國阿拉巴馬州B礦區東南區域油氣潛能評估  本研究礦區為美國阿拉巴馬州的碳酸鹽岩油田,透過井測資料的分析,發現本研究區域的目標層不只是僅有碳酸鹽岩的堆積,其中還夾有數層的頁岩層,使研究區域的目標層岩性有明顯側向變化,頁岩層在本研究區域的東北及西南地區較厚,因此在目標層上段的碳酸鹽岩層往東北及西南方向逐漸被頁岩所取代。在岩石薄片及岩心的分析推論出沉積環境的水流能量變化,這樣的環境變化可能是結合了自發性及他發性的作用所造成的。 在本研究區域的震測資料中發現了目標層反射訊號不連續的現象,這些反射訊號不連續的現象很可能與岩性上的變化有關,部分區域則是因構造活動的隆起造成的變化。在儲量分析上,油氣最終產量較高的油氣井分布在研究區域北部,越往東南方向最終產量逐漸減少,這可能與越往東南側方向頁岩比例越高有關,另外也可能受到碳酸鹽岩的孔隙分布影響。
    
備註
附件